top of page

社交恐惧 Social Anxiety 

​一、什么是社恐?

社交恐惧是个体在平日社会交往中体会到的不合理的惧怕感以及强烈的焦虑感。人们或许会担忧别人的视线与评价、尽可能避免彼此交流甚至say hi,如果无法全身而退就会格外紧张。久而久之,对人们的社交功能、学习、工作均产生消极影响。

社恐,有时亦被称为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属于神经症的一种。目前,研究发现,美国普遍患病率为5%-12%,而国内的流行病学数据更是远低于美国,这也意味着大家时常挂在嘴边的“社恐标签”以及不经意间扣上的“精神病”帽子其实远远没有达到疾病诊断的严重程度,完全可以通过求助治疗师得到有效缓解。

二、社恐的表现与症状

其实,社交恐惧中的“恐惧”感几乎每个普通人都会有所感受,但关键在于,恐惧的缘由是否合理?是否超越正常界限?是否产生了过度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评估时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通过比对以下几项常见表现,进行快速自测:

  • 不愿成为他人焦点

  • 交往中不自然、持续痛苦

  • 回避他人眼神与互动

  • 内心敏感自卑

  • 时常担忧外界评价

  • 不愿接听电话

但以上特点仅可作为简易参考,不具备临床诊断意义。科学完整的鉴别则需要通过专业的从业人员参考ICD-10或DSM-V完成,其中DSM-V诊断标准为:

  • 被他人注视或在多种社交环境下产生显著的害怕

  • 如社交互动(与他人互动对话),被观看(演讲、表演时)

  • 害怕负性评价

  • 担忧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外界又如何看待

  • 每逢社交几乎总能促发害怕或焦虑感

  • 主动回避社交或带着极大痛苦忍受

  • 痛苦感与实际社交情况带来的威胁不符

  • 害怕、焦虑或回避至少持续6个月

  • 社交、职业、学习等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 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物质、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 如果确实有其他躯体疾病,则害怕、焦虑或回避明确与其不相关。

若任由社交恐惧症发展,它将会一直存在,时刻伴随,长此以往导致“三低”即自尊心低、价值感低、存在感低、或是出现自我隔离、学习与工作表现差、酗酒、甚至是自伤或自杀想法,从而增加抑郁等其他精神疾病共生的风险。

三、社恐是如何形成的?

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可能有着多种原因,通常,追根溯源了解核心问题有助于治疗师和患者制定针对性计划,加快恢复进程。其中,部分“社恐们”知晓恐惧背后的原因,但另一部分可能暂时无法意识到,需要通过心理治疗师层层剖析,帮助一同走出困境。

1、本能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一直存在两种原始本能,体现了人的基本需求,也可能与部分社恐行为的出现有着联系。一方面,诈骗、暴力、犯罪等有关人际信任的负面信息铺天盖地地传播,信息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面临着信任危机与客观距离的拉远,激发了趋利避害的本能,个体潜意识中的生本能对自我进行保护。因此,在面对陌生人时总是感到焦虑,小心翼翼的言行拉开与他人的距离,设置社交门槛确保自身安全与舒适。

2、人格结构与特质

“社恐”的“理想自我”可能过分强大,会很在意自己能得到社会的赞许和正面评价,因此在与他人社交时,心中总有一个“观察者”不断评判自己是否得体、恰当,从而出现焦虑、恐惧等压力情绪,而这些情绪的萦绕又妨碍了正常社交水平的发挥,于是开始自我否定,形成恶性循环。

又或者,有些“社恐”本身就比较内向或者害羞,也不愿妥协与牺牲,崇尚快乐至上原则。在互动过程中可能会选择采取随意的态度即“不擅长,就不强求”让自己保持不善社交的现状,希望不受束缚的生活。

3、早期经验

“社恐”的形成也可能与各自在童年时期,所受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具体可表现为:父母要求过高,喜欢与别的孩子做比较、较少陪伴倾注时间、频繁搬家、缺乏社交技能的教授或演示,亦或是让孩子一直习惯于挫折、被拒绝、被控制、被压抑和被过度保护等情况,在此类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爱与关注需求较少得到满足,便固着在了早期阶段,可能一方面对人际关系感到渴望,另一方面又因早期经验而在后期社交中屡屡受挫,甚至经历过被排斥、被嘲笑,此时,人际关系给带来的是极大焦虑感。

4、合理化包装

在面对一些社交场景时,或者偶然在社交过程中“受挫”后,人们可能会自称“社恐”为借口来回避进一步的社交行为也是为自己的窘迫行径与尴尬氛围开脱,掩饰自己内心的不自信,规避更多的社交场合,但如若长期滥用合理化可能会不利于个体社交能力的提升,反而越来越不适应社交场面。注意区分究竟是保护伞还是真实病症。

5、其他客观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发病还可能因体内的“5-羟色胺”化学物质失调所致。此类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能自然而然引发机体的恐惧情绪。此外,部分生理或面部缺陷如口吃、毁容等也可能是社恐症状产生的诱因。

四、社恐的治疗模式

社交恐惧症起病时间早,病程相对长,若不进行及时介入可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和高昂的社会经济成本。而针对于社交恐惧症的循证疗法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二者联合治疗模式,并将会依据患者的生活习惯、个人意愿与疾病发展严重程度选择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案。

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1、认知行为疗法:

是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最常用心理疗法,治疗师通过帮助患者认识歪曲信念的存在,逐步重塑认知模式,正确建立人际交往互动方法。

2、精神分析疗法:

治疗师首先通过探索分析患者的早期经历,了解内心深处的冲突,而后化无意识为意识,促使个体看到当下问题与幼年经历间的相互关系,消除恐惧感。

3、暴露疗法:

行为疗法的一种,将患者处于人员密集或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利用巨大心理刺激进行治疗。

4、情景治疗:

让患者处于假想空间或营造的故事情节中,不断模拟社交恐惧的场景,并鼓励面对以逐步适应。

5、药物疗法:

治疗社恐最快速的方法之一,调整体能化学物质,维持情绪稳定。但在使用时需要额外注意潜在副作用的影响,必须告知个人禁忌症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五、社恐的类型

目前,对于社交恐惧症的分类不尽相同,但一般会包含如下几种常见类型:

1、一般社交恐惧症

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会害怕自己成为中心与焦点,担忧被所有人关注,畏惧身处于公共场所,不敢与他人过多交流或是争论。

2、特殊社交恐惧症:

可能会对某些特殊情境恐惧,如当众表演、发言,但在平日与他人的交往中没有其他异常或不适感。

3、赤面恐惧:

在大众面前,脸红害羞是正常反应,但患者会认为在人前脸红是件十分丢脸的事,开始畏惧又极力掩饰。

4、视线恐惧:

可能害怕自己的视线与对方的视线相遇,会感到难堪,以至于不知道该看哪里才好。不断告诉自己冷静,但可能事与愿违。

5、表情恐惧:

可能担忧自己的表情引起他人的反感,从而恐慌不安。

6、口吃恐惧:

可能一在人多的地方说话就会遇到发音障碍或是磕磕巴巴,但独自朗读时却没有异常,总是忧心忡忡,害怕变成笑料。

7、异性恐惧:

可能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说不出口的压迫感,甚至不知所措,但是在同性间的交往却又一切正常。

六、Q&A

1、社恐会有遗传吗?

目前有研究表明,社恐具有一定遗传性,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直系亲属中有社交恐惧症患者,那么您患病的概率与风险会随之升高,但请别担心,遗传概率并不是百分百且不能直接决定一切。

2、我能治好吗?

社交恐惧症治疗模式与方法完善,治疗与预后效果普遍良好,建议可与治疗师一同商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更有针对性改善问题。

3、我可以如何自救?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纳自己,不轻易否定:有时“你”需要告诉自己“我”就是“我”,没必要一定完美或和他人一样,只要尽力就好。二是相信自己,调整认知:减少规避灾难化的想法,意识到总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他人不会一直关注“我”,也不会因“我”紧张就看轻我。三是模拟想象,学会倾诉:让自己处在放松的氛围中,发挥想象力进行社交模拟,重拾自信,尝试表达。四是放松训练,平日里空闲时可以练习全身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等,以应对在社交场合中突然出现的不适感。五是寻求专业治疗师帮助,积极配合治疗。

4、我该如何帮助社恐的Ta?

如果你在意的人恰巧是社恐患者,你可以做的是不断给予信心,鼓励Ta多与你交流或倾诉,但更为重要的便是建议Ta尽快寻求专业治疗师的帮助,避免问题进一步升级。

Writer:Elle Zhang

什么是社恐
表现与症状
如何形成的
治疗模式
社恐类型
QA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