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原生家庭-该怎么治愈

“我讨厌我的家庭,他们从来不爱我……”

“我变成这样,都是因为他们……”

“因为他们,让我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当原生家庭这一词汇走红之后,大家纷纷开始重视,便尝试将自身以及生活中暴露的问题和家庭与父母相连以更好对事件的成因做出理解和分析,也让大家坦然意识到,原来关于父母,我们的心中不只有爱、不舍,还会有许多人痛苦之下埋藏着恨、愤怒、纠结。尽管我们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并不能完全将其归因与家庭氛围和环境,但不可否认,许多问题之间有着一定关联。

影响家庭的因素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影响家庭的因素,也许在了解之后,你可以对自己童年经历和内心的伤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 时代与社会背景

家庭所经历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对于家庭环境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因此不同年代与生长背景的家庭间有着差异。对于70年代的孩子,父母多经历过感受过革命,也许经历过饥饿、贫穷的时节,因此许多父母养成了节省、专制、难以说服沟通的特点。对于80、90年代的孩子,父母感受过旧时代的传统文化,也体验过新时代的新文化冲击,父母一代是选择延续传统,还是开明发展,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00年代的孩子,父母较为年轻,自小也接受过新式教育与文化氛围,因此相比早前意义上的传统父母,他们对于教养孩子显得更为包容和尊重。

  • 父母个人气质、早期经历与养育风格

父母个人的性格特质与早期经历对于养育风格也会存在一定影响。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下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否稳定、其个性特质有没有什么特点,其从小的家庭氛围如何、在成长工作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挫折或其他重大事件等以上种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后续自身的教育方式。通常而言,养育风格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1. 权威型:养育风格相对灵活,会对于孩子提出要求,但也接受孩子的观点和需要,并允许孩子参与家庭决定。

  2. 专制型:养育风格相对严厉,父母提出众多对于孩子的要求并需要其严格遵守不容挑战与质疑,很少愿意将选择权交于孩子,也较少解释自己决定的原因。

  3. 放任型:养育风格较为轻松,有时父母相对会很纵容孩子,很少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接受孩子的各种表现,较少实施掌控。

  4. 忽视型:养育风格较为淡漠,此类父母似乎不太愿意关心孩子,很少参与他们的决定,甚至有时拒绝孩子的情感或其他需求,较少给孩子制定要求,允许其自由发展。

  • 父母的亲密关系与整体家庭结构

父母的婚姻关系如何,是否频繁或注重表达爱意、互相关心、尊重理解彼此。同时,在家庭里是一方主导还是可以平等沟通共同决定、家庭结构是与父母同住的大家庭,还是小家庭单独生活、一般而言,父母关系约为平等和谐、家庭系统简单的环境所形成统一的价值和氛围更为容易,人际沟通与关系建立也更为明了直接。

如何应对

  • 接纳和耐心:
    当我们深陷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不堪其扰后,总会着急寻求改变,我要变得自强自强自立、我要摆脱他们的控制、我要赶紧和其他同事或同学一样,我们希望在瞬间的改变中得到成长与安慰,听起来励志但其实太过着急,也是在给自己更大的压力,就好像让自己背上更重的行囊却要求自己跑的更快,看得更远。那么从心理学中来看,当我们的“理想自我”目标定的太远,每当无法实现或清醒冷静后,意识到的当下自我或是“现实自我”不够好后,就会再次自责,一上头,给自己更高的目标,循环往复……相比之下,多给自己关爱与空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需要对自己或家庭中不够好的地方有着包容和接纳,也对于自己的成长、改变与发展更有耐心,比如父母吵架,我渴望安全感,不要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告诉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允许自己防御的比他人更坚实,更慢热,也多和伴侣或是好友沟通想法,相信自己可以维持与经营一段关系。

  • 转换与寻求:
    我们虽然总是可能抱怨着原生家庭的诸多不好,但不可否认,我们仍然靠着自己长大了,尽管我们内心中藏着许多秘密,尽管我们仍然认为自己或多或少有着问题,但就在大家眼中带来阻力的“原生家庭”却还是输给了我们自身的向上生长和生命力。成长与长大并不是理所应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家庭中尝试自我调节、尝试构建自我,也尝试独自面对并克服困难与挑战这又何尝不是强大的自我安抚与人格能量。太难过时,不妨转换下视角,聚焦于自身的力量,我们并没自己想象的脆弱不堪。如果现在,你还对自我存有怀疑,对于家庭的影响难以转换与排解,也许,你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在咨询进程中逐步解决问题、打开心结,也可以在不断的探索与重建中找到更真实、更美好的自己。

原生家庭,是一段已经结束而又不可改变的历史故事,也很像是一种天生的人生脚本,它存在,它封存,我们有时作为当事人对于其常无能为力而又闷闷不乐。但是,我们有着自己的能量,有着自己的节奏,也有着不同思考维度,请允许自己尝试带着旁观者或讲述者的不同视角,看看脚本带来的影响,肯定自己所做的努力,面对伤痛,保持生长。

Writer:Elle Zhang

影响
应对
bottom of page